发布日期:2023-06-27 14:49:12

六国论古诗文网六国论全文解析及古诗文评析六国论古诗文网

本文目录

  1. 六国论论证方法赏析?
  2. 六国论一词多义?
  3. 六国论有多少个字?
  4. 六国论前两段原文?
  5. 三苏六国论不同的立论?

六国论论证方法赏析?

1、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2、引论证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对比论证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六国论有多少个字?

六国论有五千六百八十多字,是宋代苏洵的代表作,文中阐述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赂秦,造成了秦国越来越强盛,与六国的差距逐渐加大,最终被秦所灭,作者当时所处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北宋与辽岁币、与西夏岁币,也是资助敌国。现在社会也存在这一类人。

六国论前两段原文?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苏六国论不同的立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 六国论古诗文网六国论全文解析及古诗文评析六国论古诗文网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策文件